杜甫的千古名篇《旅夜书怀》好在哪里?诗中体现了杜甫怎样的胸怀?
《旅夜书怀》是杜甫晚年从成都离开去夔州的路上写的,这个时期,杜甫的生活没有起色,但是诗文技巧已臻化境。
作为格律大师的水平已经稳定,也就是说随手一首诗,都是后人学习的模板。这段时间的《登高》为古今七律第一,不过要说意境多深,格调多高,杜甫本身是并没有后人赏析作品时候的心态的。他在后期的诗固然有忧国忧民之心,但是更多地还是对自身飘零生活的喟叹。
但是这并不影响诗圣这块招牌的颜色,就好像我们称李清照为爱国词人一样,其实她的作品都是小情调中的极品,只是靖康之耻的大社会环境为她的生活、作品注入了新的题材,新的风格,从小的痛苦反映出社会大象的方方面面,透露出思乡,思故国的情绪。所以,是时代造就了李清照。
杜甫也一样,毕竟他在仕途上并没有什么身份,能具体到什么国家大事?他只是眼界比一般人广阔,能从自身的痛苦联想到天下大众。从某方面来说,同样是时代造就了杜甫。
所以《旅夜书怀》这首诗你问体现了杜甫有多大的胸怀,充其量也就是从个人境遇出发对水深火热中的天下民众的感叹,不必人为过多拔高。但是因为技巧的成熟,诗人的灵性,社会的阅历,江湖的漂泊,使得他的随便一首作品都是格律精熟,意境圆融,堪称五律之样板工程。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一首仄起不入韵,押平水韵“十一尤”部的五律。平仄严合,音律流丽,字词简单,意境开阔。具体平仄格律本人专栏有详细讲解,这里就不啰嗦。我们知道它是严格的格律作品就行。
那么它好在哪里?无非就是格式和内容。严格合律就是格式的好,意境思路就是内容的好。到了杜甫这个时期,一首近体格律诗要怎么写,如何拗救,如何“起承转合”,对他来说,都是庖丁解牛,毫不费力。难得的是在规则之中的酣畅诗意表达,同样游刃有余。
我们具体来看内容。
首联“起”,“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十个字内容丰富,交代了时间、地点、天气、状况,迅速勾勒出一副水墨画:微风吹拂着江岸的细草,那立着高高桅杆的小船在夜里孤零地停泊着。而这些精致意象的选取又让人感觉到诗人的心理:我就像夜色里岸边迎风摆动的细草,又像暮色中江心孤独漂泊的小舟。写景,又寓情于景。
颌联“承”,“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承接首联,深化写景,这正是“起承转合”的经典写法。这两句也是千古名句,对仗工整,雄浑大气,纵横开阔,却不是威武霸气,而是一种文士的平和端庄。星星低垂天边,显得平野十分广阔,月光随波涌动,大江滚滚东流。杜甫用这种极其宏大却温润的景象,反衬出“细草”、“独舟”的微弱、渺小,就好像航拍镜头把一个人从大到小拉远成一个点的画面,给人想象中的震撼。而“细草”、“独舟”的渺小,其实就是诗人自身的渺小,渺小到变成“平野”、“大江”中的一个小点,升华出来的感觉有些像陈子昂泣下幽州台,也有些苏轼吹箫赤壁下的空灵。
一个孤独的人,被苍穹浩瀚所震撼,这其实也是人类共情。
这两句来自他的偶像李白年轻时出蜀所作《渡荆门送别》:“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但是杜甫的化用明显要更胜一筹,从山水之势上升到了宇宙的辽阔,给诗人、给读者的震撼也就更强烈。
文笔好在哪儿?就好在这些地方。
可是如果顺着这个思路下去,或者说就是一首写景诗的话,到这里也就够了。但是诗人明显还有话要说,他现在的感受不仅仅是被大自然的景色所震撼,同样是有自身的心理因素,才会有不同于他人的感觉,这也是写诗的原因,情感的输出要有延续和拓展,不能仅限于景色感染。
颈联“转”,“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不再继续写景,转而抒发诗人自身的感受,因为看到前面壮阔景色后对自身渺小无助的感叹。出句“名岂文章著”,名声岂是能靠文章得来的?这就有意思了。因为杜甫的名声还真就是靠文章得来的,他的仕途是失败的。他这样写,明显就是觉得自己的政治才华并没有施展。对句“官应老病休”,理该是老了或者病了才会辞官。配合前面半句来看,杜甫的心理其实还是认为自己不老、不病,应该可以继续当官。总之,仕途不顺,心里难受,写两句诗抱怨一下,发一下牢骚。
可是发牢骚有什么用吗?没有用的。
尾联“合”,“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合回首联所看到的夜色江景,同时加深颈联对自己的形象的描写,形容自己在天地之中飘零,就像那江上的沙鸥无处可依,悲怆伶仃的心情表露无遗。
一首诗四十个字,从附近的景色,放大视野到宇宙,感叹个人的渺小无力,联想到自身在仕途的飘零,正如那风中沙鸥,不知何处可以栖息。
写景雄浑壮阔,气象万千,却又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用大江东流、星月争辉的绚烂景象反衬出诗人的孤苦伶仃、悲惨境遇,最后又用苍茫天地间细小的沙鸥自喻,突出了渺小而无力的孤独感。
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庖丁解牛,无懈可击。
千古名作,好在哪里?就好在这些地方。我们可以从他对自身状况的描写,想象到当时天下动乱,百姓流离的社会画面,这是客观的,并不一定是主观意识。这是杜甫在历经离乱漂泊的自然反应,只是他对诗文格律化的研究,他本身的文采,决定了他的诗作反映了社会,记录了历史。
作品成为诗史,杜甫成为诗圣。
但是若单独把这首作品拿出来谈胸怀,倒是并不一定多高大上。这也是为什么其他诗人同样偶有佳作,却无法与李白、杜甫抗衡的原因,因为他们的作品没有稳定、持续性,无法开宗立派。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