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出生后,妈妈们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孩子身上,无微不至地关注着孩子的每一个细节,希望孩子能健康成长。殊不知,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不仅让妈妈觉得累,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
殊不知,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照顾不仅让妈妈觉得累,更剥夺了孩子自主发展的空间,孩子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相信这并不是妈妈的初衷。问题到底出在哪里?难道做一个“勤”妈妈有错,做“懒”妈妈反而有理?好妈妈到底应该勤一点,还是懒一点呢?
part1:“勤”妈妈VS“懒”妈妈
“勤”妈妈对孩子的照顾事无巨细,“懒”妈妈身懒心不懒,到底怎样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何为“勤”妈妈?
勤妈妈在勤劳的名义下,总是事必躬亲,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孩子的生活,甚至替孩子包办了许多事情。勤妈妈的母性和母爱得到了充分的张扬,却在无意中剥夺了孩子自己动手实践、自己体验、自己思考的机会。
场景一:什么都要妈妈来的豆豆
豆豆就要上幼儿园了,可是还不会自己吃饭,不会自己穿衣服,不会穿鞋子,让她自己做的时候,她就会喊:“妈妈来。”原来,豆豆妈妈总是在孩子自己拿起勺子的时候,一把夺过来,说:“豆豆还小,妈妈喂。”或者在豆豆自己试着穿衣服的时候,妈妈又赶过来:“妈妈帮忙。”时间长了,豆豆就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啦。
勤妈妈标志行为一:
给孩子帮助太多 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成长的机会
豆豆妈常觉得:孩子还小,需要我帮忙。其实在这样的认识背后,豆妈的潜意识也许根本就是为了省事。其实,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需要自由。豆妈的做法让孩子失去了探索的机会,也不能帮助其建立自信心。
场景二:什么都不能玩的诺诺
妈妈带诺诺到公园的健身区玩,诺诺高兴地要上滑梯,妈妈赶紧跟过来说:“滑梯太高了,摔下来可不得了。”诺诺看见有小朋友在玩沙子,也高兴地跑过去,妈妈又说:“沙子会把衣服弄脏的。”就这样,不管诺诺想玩什么,妈妈都不放心,妈妈总是说:“拉着妈妈的手,别乱跑。”
勤妈妈标志行为二:
对孩子限制过多 让孩子失去了自由探索的机会
诺诺妈总以为孩子会把自己弄脏、会伤害到自己、会把东西损坏或者会弄乱家里的环境等,总是用各种理由来限制孩子的自由探索。像诺诺妈妈这样的勤妈妈,总是在不停地管教孩子。结果,妈妈觉得累,孩子还不领情,时间长了还容易造成亲子关系的紧张。
场景三:总是不满意的天天
天天一天一天长大了,想自己吃东西,妈妈赶紧拿起勺子说:“妈妈来喂你!”天天想自己尿尿了,妈妈赶紧跑过去,说:“妈妈来帮你!”然后扶着天天坐在便盆上。
天天想自己穿鞋子,妈妈马上替天天把鞋子套上,结果天天却不高兴地哇哇大哭。妈妈不明所以,就把鞋子脱下,结果天天还是哭。妈妈想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做什么天天都不满意呢?这当妈还真不容易呀!
勤妈妈标志行为三:
对孩子包办太多 让孩子失去了自主做事的机会
天天妈认为,只要孩子健健康康的,只要孩子高兴就行,孩子的事情都由自己做都没有关系。这样,孩子就会自主做事的机会,失去独立自主的能力。而且,孩子不但不领情,还会抱怨妈妈,对妈妈不满意。
场景四:冲玩具发脾气的元元
元元不小心踩着地上的玩具摔倒了,妈妈赶紧跑过去,一边走一边说:“哎呀,宝宝摔倒了,是不是摔痛了,让妈妈看看!”
原本有点不知所措的元元此时却放声大哭起来。扶起元元后,妈妈一边不停地替元元揉屁股,一边跺着脚骂地上的玩具:“讨厌的小汽车,把我们的元元绊倒了,看妈妈不打你屁屁!”元元却觉得更加委屈了,用脚使劲地踢玩具,哭声也更大了。
勤妈妈标志行为四:
替孩子寻找借口 让孩子失去了自我负责的机会
元元妈妈见孩子摔倒了,就立刻跑过去扶孩子,生怕孩子摔坏了,还把责任归于其他事物,不停地责骂撞到孩子的事物,表示为孩子出气。殊不知,孩子在父母寻找外在原因的过程当中,渐渐地失去了为自己的不小心负责的品质。下次,孩子也许还会不当心,还会把自己的错误推给别人。
何为“懒”妈妈?
懒妈妈身懒心不懒,懒妈妈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如何提高孩子的实践能力?如何善于把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交给孩子去做,甚至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也让孩子去试一试?如何给孩子创造了独立自主的机会,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
场景一:喜欢自己行走的小米
从小米开始拉着妈妈的手学走路开始,不管小米走多远,小米妈都是牵着小米的手,尽量让她自己走。就这样,不到周岁,小米就能够在房间里四处乱窜,不用大人跟着,小米就能够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自己玩耍。
跟妈妈一起外出时,小米喜欢狂奔,米妈总是跟在小米的后面,对她说:“慢一点,看清前面!”在奔跑的过程当中,小米的体能相当棒。1岁半时,小米就可以自己从1楼爬到5楼。而且,较大的活动量让小米的睡眠非常规律,情绪也非常稳定。
懒妈妈标志行为一:
适度放手 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机会
小米妈妈以尊重孩子为前提,尽量让孩子自己爬,自己走,自己去体验独立行走和活动的乐趣,并在独立的行走和活动中获得成就感,成为一个独立而自信的孩子。
场景二:喜欢自己“工作”的苗苗
2岁半的苗苗最近总喜欢搬东西,不是把小凳子从卧室摆到客厅,就是把装水的小桶从卫生间拿到客厅里去。
一天,当妈妈看到苗苗从卫生间端着装着水的脸盆,缓慢、费力闯过房间时,妈妈就端起水盆,把它放在孩子要去的地方。谁知苗苗却并不领情,反而像是受了委屈,哇哇地哭起来。
妈妈沉思了一会儿,隔天就给苗苗准备了许多小型的塑料制品,有小桶、小凳子和小铲子等。苗苗再玩的时候,就提着妈妈送的装满水的小桶,小心翼翼地走一步,停一停,最后开心地把小水桶安全放在了目的地。
懒妈妈标志行为二:
减少干扰 给孩子提供自由探索的机会
苗苗妈妈意识到,孩子喜欢触碰、挪动东西,是这个年龄阶段孩子的一种基本活动,它能满足这个特定时期孩子的基本需要,这对孩子的心理发展非常重要。苗苗妈转变策略后,看似不管孩子,但是,这种懒妈妈的做法恰恰给孩子提供了自由探索的机会,孩子在自由探索的过程当中获得了满足。
场景三:喜欢为妈妈服务的瑞瑞
瑞瑞出生后,妈妈一直鼓励瑞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瑞瑞1岁多,妈妈就鼓励瑞瑞:“宝宝自己吃饭吧!”“宝宝自己刷牙!”“宝宝,自己把衣服扣子打开!”就这样,瑞瑞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会自己吃饭、自己刷牙、自己穿衣。
再后来,瑞瑞妈妈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帮妈妈做事:“瑞瑞,帮妈妈把鞋子拿来!”“瑞瑞,帮妈妈把垃圾扔掉!”“瑞瑞,帮妈妈擦桌子!”瑞瑞每次都做得很起劲。当瑞瑞够不着东西时,妈妈会鼓励瑞瑞:“想想办法!”瑞瑞成功后,妈妈总是夸奖瑞瑞,瑞瑞非常乐意为妈妈服务,妈妈呢,也就乐得享受瑞瑞的服务了。
懒妈妈标志行为三:
有意鼓励 给孩子提供自主做事的机会
瑞瑞妈看起来是在偷“懒”,让孩子帮自己做一些小事情。但是,有意识地鼓励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孩子在动手的过程当中能够学到更多的生活及处事能力。并且,孩子在动手的过程中能够拥有了一份做事的自信和帮助别人的快乐,和妈妈的亲子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场景四:主动爬起来的宁宁
宁宁不小心踩在地上的小玩具上,结果一屁股摔在地板上了。宁宁大哭起来。
宁宁妈妈朝宁宁看去,估计也没什么大问题,就说:“哎呀,宝宝摔倒了?”宁宁故作委曲地说:“妈妈,这里很痛!”说着,宁宁指了指屁股。
妈妈说:“哦,宝宝很痛,妈妈知道了。是不是踩到这只小鸭子才摔倒的?”宁宁看了一眼地上的小鸭子,点了点头。
妈妈接着说:“宝宝踩到小鸭子了,所以把屁股摔痛了。那以后走路要小心一点,知道吗?”宁宁听了,点了点头。
这时,妈妈笑着说:“妈妈知道,宝宝是个勇敢的孩子,自己站起来好不好?”宁宁高兴地站了起来,然后又去玩了。
懒妈妈标志行为四:
积极归因 给孩子提供自我负责的机会
宁宁妈看到孩子摔得不严重,就不去伸手扶孩子,这样的妈妈看起来好像很懒,连伸手的力气也不费,可是,懒妈妈的心思都在积极归因上面。懒妈妈用语言引导孩子客观地面对事实,鼓励孩子自己站起来,并帮助宁宁积极归因,知道是自己犯了错误,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不小心而负责,学会依靠自己的力量爬起来。
专家点评:
尊重孩子的发展 做智慧的“懒”妈妈
宝宝的出生,给全家带来惊喜,更给妈妈带来自豪与使命感。“勤”妈妈事无巨细,心甘情愿代替孩子做任何的事情,无论这件事情是否是孩子能力所及的;“懒”妈妈,人懒心不懒,看似放松,实则是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与孩子的天性,给孩子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所以“勤”妈妈诸多看似爱的表现,实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否定与伤害;“懒”妈妈看似宽松放纵的状态下,是对孩子的一种信任与尊重,是对孩子的真爱。
“勤”妈妈越俎代庖 看似爱实则害
“勤”妈妈对孩子一切包办代替,把自己的关注完全投射到孩子的身上,导致孩子缺乏自己的成长空间与自主能力,实则是伤害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勤”妈妈让孩子多了一份依赖,少了一份独立与自信
豆豆的妈妈包管了孩子的一切,从小到大孩子已经习惯于这种模式,可是当豆豆离开妈妈,独立去面对的时候,却已经丧失了自我生活的能力,这样过于依赖让孩子在陌生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无助、恐惧,同时孩子的内心因为自己的“无能力”而感受到一种否定与自卑,从而内心逐渐形成不太自信的孩子。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孩子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例如天天有自己动手操作的渴望,渴望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可是这种渴望却让妈妈解读为自己的一种被需要,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泯灭了孩子的好奇心,把探索的兴趣扼杀掉,从而纵容了孩子的依赖性,让他们无法从生活中获得战胜挫折后的自信。
“勤”妈妈管理过细过严,让孩子丧失自我管理的能力
婴幼儿时期,是孩子身体发育的高峰期,身体各方面的快速成长,需要全面的营养加充足的活动。诺诺的妈妈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理由,多次中断孩子充满乐趣的尝试。而且诺诺的妈妈一直扮演着一个权威的角色,对诺诺进行不间断的指令,而就孩子的天性而言,对所有权威的服从都伴随着压抑与不快,都会形成内心的冲突——孩子当然不会对这个问题有这么清楚的认识,他只是经常感到不舒服,觉得做什么事都不自由,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不听话,没有自控力,不自信,笨拙而苦闷。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让他痛苦的桎梏。
“勤”妈妈的归因方式,误导了孩子的思维方式,影响孩子与人交往
在孩子看来,万物同物,对一个玩具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一样。元元的妈妈因为孩子摔倒,而指责玩具,妈妈的反应不但使孩子疼痛感明显,而且在心理上增加了孩子的恐惧感。更重要的是妈妈的归因方式,容易使孩子养成不痛快就责怪他人,遇到问题偏执于自己的理由与利益,别人的事情,他可以不管不顾,自己的事情和心情却是天下最重要的。在心态上苛刻的孩子,处处会表现的自私狭隘,不仅给别人带来不快,造成人际交往的障碍,同时也会让自己无形之中丧失很多的帮助与机会。
“懒”妈妈身懒心勤 给孩子理智的爱
懒”妈妈看似身懒,但更用心的给孩子更多的自由,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尝试,这种“懒”需要智慧,而这种智慧其实是一种理智的爱。
“懒”妈妈尊重孩子自主能力,培养孩子自信、乐观心态
小米的妈妈理解孩子独立的意识,支持并满足孩子尝试一切新鲜事物的内心需求。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一个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着成就感,这无形之中造就了孩子敢于摸索敢于创新,大胆尝试的自信心理。两岁的孩子虽然还没有建立起人际互动的概念,可是他已经有了自我意识,所以当苗苗的妈妈帮助孩子的时候,无意是扰动了孩子自己的创作“领地”也阻碍了孩子自由探索的机会,所以遭到孩子反对与对抗。当孩子自己动手操作,并获得成功的时候,孩子内心体验无疑是一种成就感与快乐。这种勇于摸索大胆尝试,是孩子自信乐观心态形成的一个必备条件。
“懒”妈妈巧示弱,培养自理能力强的孩子
当妈妈给孩子的感觉是无所不能的时候,孩子就很容易对其产生依赖心理。而如果像瑞瑞妈妈一样,做个会示弱的睿智的妈妈,不仅让孩子做了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情,而且还会帮助妈妈做些隶属大人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锻炼的是孩子自我管理生活的能力,同时孩子体验到被人需要的价值感,对自我能力的肯定与给予他人的帮助,让孩子热心投入事情的同时,无意提升了自我人生的价值。
“懒”妈妈勤引导,培养自我负责的孩子
孩子小的时候,轻微的磕伤碰疼的事会常常发生,妈妈一方面要特别注意孩子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些事情发生时,也不过分大惊小怪。尽量用轻松快乐的表情相对,让孩子觉得这是多么平常的,甚至是有些趣味的事。宁宁妈妈不仅善于引导孩子处理自己的疼痛,而且对于事情的责任划分,让孩子意识到这一行为是自己的不小心造成的,而不去责怪他人。相信以后宁宁会有意识规避自己危险的行为,而且对自己的事情结果具有自我负责的一种正确心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十分有利。
母子关系就像两颗树,如果母亲与孩子靠的太紧,保护过多,就剥夺了孩子对阳光的吸收,孩子永远长不大。只有相互给予彼此空间,孩子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空间,才会健康茁壮的成长。
Part2:如何做个称职的“懒”妈妈
人生是一次次离乳的过程,独立是宝宝内在的需求。妈妈总以为宝宝很弱小,需要照顾得无微不至,实际上,这种照顾可能更多满足的是大人自己的心理需求。要做一个称职的“懒”妈妈,就要从孩子的需求出发,给孩子提供独立生存、为人、处事及学习的各种机会。
“懒”妈妈修为之一:让孩子学会生存
自我照顾: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笑笑刚上幼儿园小班,她不但能自己吃饭、穿衣,还能帮老师擦桌子,搬凳子呢。笑笑2岁起,妈妈就不厌其烦地教她使用勺子和筷子,让她学习自己吃饭。妈妈还鼓励笑笑自己穿衣服、叠被子。有时笑笑完成得不好,但妈妈总是耐心地鼓励她。现在,笑笑穿衣、吃饭、叠被褥都是自己来,有时候她还学着洗自己的小袜子。
笑笑妈妈从小就培养笑笑自己照顾自己,笑笑现在走到哪里都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才能更好地适应新的环境,融入新的集体。
建议一:支持孩子自己来
从两三岁开始,孩子常常会说:“我自己来”、“我自己吃”、“我自己走”,这表明孩子开始有了自我意识,有了按照自己意愿行事的要求。
这时,妈妈就要满足孩子的独立愿望,支持孩子“自己来”。凡是孩子能自己做的事,妈妈尽量支持他自己做,哪怕孩子一开始会做不好。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妈妈要不断扩大孩子“自己来”的范围,让孩子从自己照顾自己,慢慢向帮助做家务等事情扩展。
建议二:向孩子示范自我照顾的方法
训练孩子自我照顾时,妈妈应该坚持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鼓励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穿脱衣服,应该先教孩子自己脱裤子、脱鞋子,然后再教孩子穿的方法。如果孩子暂时不会,妈妈不要呵护或责骂孩子,更不要为了省事而代劳,可以慢慢练习,而且要坚持天天学、天天练,直至孩子完全掌握。
建议三:强化孩子的独立自豪感
在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后,妈妈不妨多夸奖孩子,让孩子体验到独立的喜悦。比如:“宝宝今天能够自己穿衣服了,真棒!”“宝宝今天能够自己叠被子了,真能干!” 妈妈也可以用积极的情绪帮助孩子来描述这种感觉。比如:“今天,我能够自己吃饭了,我真高兴!”“我能够帮妈妈拿东西,我真快乐!”渐渐地,孩子会对自我照顾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更倾向于自己照顾自己。
“懒”妈妈修为之二:让孩子懂得为人
自信:树立孩子的信心
班里排练《白雪公主》的表演剧,惠惠被老师选中演白雪公主,惠惠可高兴了,一回家就和妈妈练台词,很快就背熟了。可是在幼儿园排练时只要一上台,惠惠就会把台词忘得一干二净。没办法,老师只好换下了惠惠。惠惠很伤心,妈妈问惠惠说:“惠惠和妈妈在家把台词都背下来了,为什么一上台就忘了呢?是不是有点紧张?”惠惠点点头,妈妈抚摸着惠惠的头,说:“没关系,以后惠惠多练习在大家面前说话,这样就不会紧张了,下次排练节目,惠惠再参加好吗?”。惠惠点点头。
年幼的孩子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成人,需要父母给予肯定。惠惠在遇到挫折时情绪沮丧,妈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能让惠惠重新树立信心,并学习积极地看待每一件事。
建议一:正确看待孩子的成败
孩子一时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父母不要过于看重孩子的成败得失。如果孩子没有得第一名,如果孩子没有获得预期的成绩,父母不妨多点帮助和鼓励,帮助孩子查找原因,帮孩子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孩子会满怀信心的前行。
比如,孩子满怀信心地参加钢琴比赛却意外失利,妈妈不妨鼓励孩子,重塑孩子的信心,说:“宝宝弹得很棒,只是第一次参加比赛有点紧张,没关系,第二次就不怕了,宝宝一定会有好成绩的!”
建议二:夸奖孩子要具体
表扬越具体明确,就事论事,孩子就越容易理解,更重要的是,表扬得越具体,孩子对哪些是好行为就越清楚,并且重复这一行为。
比如,当孩子起床后,主动收拾好床铺,然后去刷牙洗脸,妈妈表扬说:“你起床后能把床收拾得很整齐,真是太好了。”这样的表扬会让孩子知道究竟哪一种行为受到了表扬,孩子也好遵循和发扬好的行为。
建议三:批评孩子要恰当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不高兴,更不是让自己生气,而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能够主动改正错误。因此,批评的语言不用太多,批评的语气不用太硬,一个温柔的眼神,一个幽默的比喻,都可以是批评的有效方式。
比如,孩子把玩具扔了一地,妈妈可以说:“宝宝把玩具扔的满地都是,这样不珍惜,妈妈好伤心呀!”只要孩子能够接受批评,达到自我改正、自我激励,这样的批评都是有效的。
自控:让孩子驾驭自己的情绪
珍珍喜欢上好朋友玲玲的一个漂亮贝壳,但是玲玲也喜欢,不肯给珍珍玩,珍珍忍不住去抢,玲玲紧紧抓着贝壳,情急之下推了珍珍一下。珍珍没拿到贝壳,哭着跑到妈妈身边,说:“玲玲打我。”妈妈什么都没说,只是望着珍珍的眼睛,珍珍自知理亏,见妈妈不帮她就止住了哭声。妈妈这才对珍珍说:“妈妈知道你委屈,可是你知道自己错了吗?”珍珍点点头,妈妈提醒珍珍说:“那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向玲玲说对不起呢?”珍珍望着玲玲,小声说:“对不起!”玲玲看看手里的贝壳,再看看珍珍:“我不应该推你, 贝壳给你玩吧。”两个好朋友又和好了。
年幼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总是会出现极大的情绪波动。许多父母总是习惯于帮助孩子去调节他的情绪,结果,父母越是干预,孩子越会哭闹,场面也会更加无法控制。珍珍的妈妈教孩子认清事实真相,鼓励孩子自己去调节情绪,孩子就会对负面情绪产生免疫力,从而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
建议一: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年幼的孩子经常因为得不到某个喜爱的东西而哭闹不已,许多父母为此也感到非常难办。这时,妈妈应该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无论是愤怒还是悲伤,情绪都是孩子在生命中必须面对和处理的内容。妈妈可以陪伴孩子,等待孩子,和孩子共情,告诉孩子:“妈妈知道你很悲伤。”“妈妈知道你现在很愤怒,因为你得不到你想要的小汽车。” 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虽然无法得到某个东西,但是自己是被理解,妈妈知道我的想法,他会好过一些。
等孩子平静下来后,妈妈要告诉孩子,因为得不到某件东西不高兴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因此而去伤害别人的抢夺行为,是非常错误的。通过讲道理,让孩子忘掉刚才的不快,并尽快平静下来。一般来说,大多数孩子可以从中学会自我控制。
建议二:正视孩子的不满情绪
当孩子因为不满而出现哭闹、烦闷时,妈妈应该理解孩子的情绪,不要惊慌,不要急躁,更不要用打骂、呵斥的方式来制止孩子。强制性的手段往往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还容易让孩子养成孤僻的性格。
正确的方式是让孩子尽情宣泄心中的不满,从而在心理上找到平衡感。等孩子情绪平静下来后,妈妈可以再因势利导地告诉孩子:“你表示不满是正常的,但是……”只有用冷静、理智的方式来处理孩子的不满情绪,才不至于让孩子在不满中失去理智。
自省:让孩子不断完善自己
莲莲从幼儿园回到家,向妈妈哭诉,说小朋友不喜欢她,不爱和她玩儿。妈妈问她:“你知道小朋友为什么不和你玩吗?”莲莲小声说:“是小朋友不好。”妈妈又问:“小朋友怎么不好了?”这次莲莲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小声说:“我想玩积木,月月不给我玩,我就把她搭的房子踢倒了。”妈妈这才说:“老师是不是说过,要学会等待吗?别的小朋友在玩,你就要等一会儿,等她不玩了,你才能玩呢,怎么能乱发脾气呢?”莲莲没有说话,“以后还会这样吗?”妈妈轻声问,莲莲摇摇头。
孩子的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形成,需要正面的引导和鼓励,也需要从反面的惩罚中让孩子体验痛苦或失落,以引起孩子的自责情绪,让孩子自觉地自省自励。
建议一:让孩子学会总结经验教训
总结经验教训事实上就是对自我行为的一种反省。父母可以对孩子说:“怎么会出现这种结果呢,你好好想一想,如果用妈妈跟你说的方法去做,结果会怎样呢?”慢慢地,孩子就会学会经常总结经验和教训,从而自觉地进行反省。
建议二:让孩子承担做错事的后果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单靠正面说理是不够的,不如让孩子体验由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的后果,让孩子学会反省自己的错误。比如,孩子已经和妈妈约定如果再乱丢玩具就一个星期不能玩这个玩具,当孩子破坏规则时,妈妈就可以说:“你已经答应再乱丢玩具,就让妈妈保管,一个星期都不能玩这个玩具,现在我要把这件玩具拿走了。”
“懒”妈妈修为之三:让孩子懂得处事
随机应变:自己学习解决问题
倩倩和妈妈去楠楠家玩,倩倩很喜欢楠楠的音乐琴,妈妈看出女儿的心思,对倩倩说:“你去和楠楠商量吧。”两个妈妈聊着天,眼睛看着两个孩子。显然,倩倩遭到了拒绝,楠楠妈妈想过去,倩倩妈妈拦住了她。她们看到倩倩拿出了自己的口琴,对楠楠说:“我给你玩我的口琴,你给我玩一会音乐琴,好吗?”楠楠答应了,两个小伙伴玩得高兴,妈妈们也放心了。
如果孩子凡事都需要父母来解决,一旦父母有事无法照看孩子时,孩子的生活将不堪设想。孩子的事总归需要孩子自己去解决的。
建议一:鼓励孩子自己解决和同伴的问题
如果孩子遇到问题了,妈妈可以这么说:“怎么办呢?妈妈也想不出好办法,你说怎么办好?”把问题抛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去想一想。妈妈可以鼓励孩子:“妈妈相信你会想出好办法的!”
如果孩子一时想不到好办法,妈妈可说:“妈妈和你一起想想,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鼓励孩子自己去解决,相信孩子最终会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建议二:教孩子明确“别人的”和“我的”概念
在日常生活中,即便是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在孩子头脑中强化一个概念:别人的东西不属于我,我要想玩,只有在人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享用一会儿。如果别人不愿意,自己只能坦然接受。孩子在接受他人说“不”时,会联想到自己有喜欢的玩具,别人想玩,也得经过我的同意。这样,碰钉子与拒绝他人都会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
自主选择:让孩子自己作决定
嘟嘟每天吃饭时,她总是对妈妈说:“我不要!”妈妈被她搞得不知所措,后来,妈妈就问她:“那你想吃什么?”嘟嘟说:“我今天要吃面条!”“我要吃紫菜包饭!”刚开始,妈妈觉得烦,总是需要另外为孩子准备饭菜,但后来,妈妈发现,嘟嘟每次吃饭都非常痛快。
穿衣服时,嘟嘟也总是对妈妈说:“妈妈,我不要穿这件!”于是,妈妈把穿衣服的自主权也交给了嘟嘟,没想到,嘟嘟更加珍惜衣服了,不再随意把衣服弄脏了。
建议一: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不把自主权放给孩子,就是因为不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其实,孩子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观念和判断。也许他们生活经验还不足,可能会出现错误的判断,但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也是必要的,他们需要从中吸取教训。没有足够的自由发展空间,没有足够的实践,将来需要孩子自己作判断的时候就很可能束手无策,毕竟谁也不会一开始就能自主判断。
建议二:要多征求孩子的意见
家中的一些事情,父母尽量给孩子提供参与的机会,比如,房间的布置、家具的选择、布艺的装饰等,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筹划设计方案,尊重孩子的想法,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建议,认真斟酌孩子的建议并加以以采纳。
在要求孩子做事时,家长不妨将命令式语气改为商量式语气,比如:“这件事能不能这样做?”等等,这种表达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尊重,从而引导孩子独立思考,按自己的意志主动处理好事情。
建议三:让孩子在限定范围内选择
当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时,考虑到孩子知识、经验的缺乏,父母可以给孩子一定范围的选择权利,也就是让孩子在限定的范围中进行选择。比如,和孩子选择房间的窗帘,考虑到颜色的搭配,可以给孩子提供几种适宜的颜色,让孩子选择。
自我负责: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小小喜欢上亮亮的小飞机,几次缠着妈妈买,妈妈都没有答应。小小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他知道亮亮喜欢自己的遥控汽车,就跟亮亮商量,用小汽车换飞机,亮亮同意了。虽然妈妈知道遥控汽车比小飞机贵的多,但是没有阻止。可是才过了两天,小小就后悔了,因为他觉得小汽车更好玩。他又想着和亮亮换回来,可是这次亮亮不同意了。看着闷闷不乐的小小,妈妈没有安慰他,也没有责怪他,而是对他说:“换玩具是你自愿的,你要为你的行为负责呀!”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伴随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妈妈能做的,就是让孩子认清自己的问题在哪里,并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
建议一:孩子的事让孩子负责
孩子做了错事,父母不要因为疼爱孩子而为孩子收拾残局。这样做不能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过失,更不能让孩子树立起对自己言行的责任感。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在孩子犯错后,让孩子去承担他的错误所带来的后果,当然必要的时候,妈妈可以给予孩子一些帮助、建议和指导。比如,“是你把小汽车弄丢的,妈妈不能因为丢了就再给你买。”或者“做错了就要吸取教训,也许你可以试试这样做……”
建议二:让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孩子由于身心发育还不健全,做事情或者做决定时,往往更多地重视行为过程本身,而不太重视行为结果。这时,妈妈要先提醒孩子,让孩子明白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如果孩子一意孤行,那就让孩子自己来承担可能会出现的后果。比如:“妈妈已经告诉过你了,如果你还要这样做的话,结果你自己负责,妈妈不会帮你的。”因为孩子自己愿意做出这样的选择,出现不良后果时,孩子会学会分析和思考,学会如何去承担责任。
自我安排:做事有条理
心心的玩具非常多,她总是拿起一个玩具,就把另一个扔一边。有时候,当心心想玩一个玩具时而总是找不着时,她就会大叫,然后妈妈就会帮忙寻找。如果一时找不着,心心就会发脾气,埋怨妈妈把她的玩具弄丢了。妈妈跟她说过几次,让她把玩过的玩具收起来,都不管用。
孩子做事情缺乏条理、没有计划是儿童时期的一种自然反应。只要妈妈正确引导,给孩子提供做事的机会,注意引导孩子有条理地做事,就会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建议一:教孩子做事有条有理
不管是做什么,妈妈都希望孩子能做得有条有理。例如,房间摆设井井有序,玩过的玩具要放到相应的地方,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晚上睡觉之前,要教孩子把看过的书放到相应的位置、准备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等。这些归位的活动,都可以帮助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有计划的好习惯。
建议二:和孩子一起制定计划
妈妈可以向孩子示范或者和孩子讨论计划,比如,在周末的清晨,妈妈可以这样对你的孩子说:“今天妈妈先带你去公园玩,然后回来吃午饭,午饭后你先睡一会,起床后我们去少年宫学画画,学完画妈妈带你去王阿姨家玩,好不好?”如果孩子不同意,妈妈可以和孩子一起商议能够执行的计划和安排,这种示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理解计划的重要性,而且,他能够学着去安排自己的事情。
“懒”妈妈修为之四:让孩子学会学习
自由探索:在探索中学习
妈妈对格格的要求很宽松,只要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伤害周围的环境,就让她自由地去做。比如,妈妈和格格在公园散步,格格会忽然蹲下看很长时间的蚂蚁,妈妈从来不催她;格格捡来各种各样的叶子,妈妈从来不阻拦,还和格格一起分辨树叶的异同。这样的事情很多,只要格格感兴趣,妈妈都尽量满足她。
孩子天生具有探索精神,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就会产生摆脱各种束缚和依赖的独立倾向,他们会越来越喜欢探索活动,努力在生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这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格格妈允许孩子自由探索,孩子在探索活动中,不仅仅得到了探索的乐趣,而且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得到了发展。
建议一:鼓励孩子的探索活动
孩子对周围的许多事物感到好奇,凡事都想弄个明白,他们是无所畏惧的,他们喜欢冒险,做一些危险的游戏,并能从中获得乐趣,父母不要抑制孩子的探索活动,而应该引导孩子大胆去想,允许他们创造性地尝试。当然,妈妈要教给孩子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防止孩子出现一些不必要的伤害。
建议二:“破坏”也是一种学习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特别具有破坏欲望。什么东西到了孩子手里,他都要看个究竟,有的东西就被拆成七零八落,让父母哭笑不得。其实这都是孩子探索世界的表现,孩子在探索的过程当中学习思考、学会创造,家长要在一定范围内允许孩子搞“破坏”。比如,孩子想知道闹钟为什么会定时而把闹钟大卸八块;为了了解机器人玩具是怎么动的而把妈妈刚买回来的价格不菲的机器人拆开。有心的妈妈不妨给孩子准备一个小小的工具箱,给孩子对自己玩具“破坏”的自由。
建议三: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和社会
大自然是孩子最好的学习课堂,父母可以利用大自然和社会给孩子上一些精彩的课。节假日和双休日,你可带孩子到郊外游玩,也可带孩子到少年宫、博物馆、展览馆等场所,让孩子在观察事物中学会发现问题,接触的事物越多,产生的新想法就越多。
独立思考:不做人云亦云的跟屁虫
一次,浩然神秘地对妈妈说:“妈妈,我告诉你一个大发现。”
妈妈故作惊奇地看着儿子说:“妈妈很想马上知道。”
浩然让妈妈蹲下身来,在妈妈耳边说:“妈妈,你知道唾沫是什么味儿吗?”
“不知道。”妈妈答。
“唾沫是臭的!”浩然说。
“那你是怎么知道的?是有人告诉你吗?”妈妈问。
“没有人告诉我,我和小朋友玩积木,唾沫流出来了,我用手心一摸,然后一闻,哎呀,真臭!”说着,浩然还做了个示范。
浩然妈妈学着儿子的样,把唾沫添在手心,一闻,果然很臭,忙说:“儿子,这真是你的一个重大发现!唾沫在妈妈嘴里呆了这么多年,妈妈都没有想过,还是儿子小小的年纪就发现了。”
面对成年人司空见惯的事情,孩子却充满了好奇心,常常会提出父母没想到或者回答不了的问题,这正是孩子好奇心的表现。家长如果扼杀了孩子的好奇心,就等于扼杀了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建议一:尊重孩子的想法 重视孩子的提问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要总是对孩子说:“你这样不行!”“我说的话没错,你得听我的!”而是要经常对孩子说“我认为……你觉得呢?”“我觉得这样不太好,因为……”“这事件,妈妈的意见是……”这种沟通方法能够充分尊重孩子,把孩子置于至于平等的地位,从而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问题。虽然孩子的提问是天真的、幼稚的甚至可笑的。但是,聪明的父母会在这些看似幼稚的想法里,引导孩子发现有趣的现象,使他们尝到独立思考的乐趣。
在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时,哪怕是错误的,父母也应让他说完,然后再给予恰当的指导。对于孩子的正确意见,父母应该肯定、表扬,让孩子增强发表意见的信心。如果妈妈不知道问题的答案,最好直接告诉孩子:妈妈也不知道,还需要你去找寻答案。孩子好奇心强,自会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寻找问题的答案。
建议二:让孩子感受思考的乐趣 不要拘泥于标准答案
在日常生活或游戏中,孩子遇到什么问题,这时,妈妈要耐心,不要马上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应该鼓励孩子自己去思考,让孩子去体验思考的乐趣。
如果孩子实在想不出来,可以给孩子一点提示,然后鼓励孩子多方面的去尝试,孩子自己想出办法,会有一种成就感,这会让孩子终身受益。
法国有个教育代表团到北京的一所小学考察。他们看到学生的考试卷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雪融化了以后是什么?”有一个学生的答案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但是,这个答案却被老师判了个大大的“×”。
雪融化了以后变成水是科学的结论,但是,雪融化了以后是美丽的春天却是哲学的感悟。如果孩子以哲人般的感悟来挑战科学的标准答案时,难道我们要一棍子把孩子的这种独立思考精神打死吗?
1 本站一切资源不代表本站立场,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 本站一律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访客发现请向站长举报
3 本站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更新。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