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丞相好草书的道理(张丞相好草书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原文
张丞相①好草书而不工②,当日流辈③皆讥笑之,丞相自若也。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龙蛇飞动。使其侄录之,当波险处④,侄罔然⑤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⑥久之,亦自不识,诟⑦其侄曰:“胡⑧不早来问?致吾忘之。”
注释

张丞相:指张商英,字天觉,宋徽宗时期宰相。
工:好,精妙。
流辈:同辈,同一流的人。
波险处:指笔画曲折、怪异的地方。
罔然:迷惑的样子。
熟视:注目细看。
诟:责骂。
胡:为什么。

译文
张丞相喜欢写草书但写得不好,当时和他同辈的人都嘲笑他,张丞相却不以为然。一天,张丞相想到了好句子,赶忙找来笔迅速写下来,龙飞凤舞地写了一纸。他让侄子把句子抄录下来,侄子抄到笔画怪异的地方,感到迷惑不解,便停下笔来,拿着纸问张丞相:“这是什么字?”张丞相仔细辨认了很久,自己也认不出来,就责骂他的侄子说:“为什么不早点儿来问我?以致我也忘记了。”
文言知识
说“工”:“工”的本义是“工具”,在文言文中有以下常见释义。

指“工匠,工人”。如《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指“好”、“精妙”、“精致”。如上文中的“张丞相好草书而不工”。又如,成语“异曲同工”,意思是“曲调虽然不同,却都同样美妙”。

指“擅长”、“善于”。如“工于书画”、“工于心计”。

文化常识
草书
草书是一种特定的字体,形成于汉代,是为了书写简便而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
汉代的草书被称为章草,以后的草书称为今草,今草又分大草(也称狂草)和小草。
历史上以写草书而著名的有:东汉的张芝,东晋的王羲之和王献之,唐朝的张旭、怀素。
到了现代,草书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实用价值。但草书是按一定规律将字的点划连字,结构简省,偏旁假借,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乱写。
下面欣赏一下二幅历史上著名的草书作品。
王羲之草书《游目帖》
张旭狂草《古诗四帖》
出处
北宋·惠洪《冷斋夜话》
启发与借鉴
张丞相喜欢草书本是好事,但是写的字连自己都不认得,这不是错在草书体,而是他的草书太随心所欲了。不以规矩,不成方圆,草书也是有一定规范的,不能任意点画,否则不仅影响他人阅读,而且容易误事。其他事情亦然,不能只注重表面现象,要由表及里,抓住它的本质,这样才能真正掌握它的根本规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

    暂无评论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