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苏轼赏析及注释 临江仙苏轼翻译

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苏轼同时受到朝中新旧党人的“怨仇交攻”,主动请求外放杭州。
在杭州任上,苏轼得知老友钱勰(字穆父)将要被贬到瀛州,想起三年前,自己曾在长安城门口为对方践行,如今再见又是别离,心中顿时百感交集。
二人短暂的相聚之后,苏轼填词一首,为之送行。词作末句和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中的名句,意思相近,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一、《临江仙·送钱穆父》赏析

《临江仙·送钱穆父》——北宋·苏轼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词作意译:
自从上次一别,一晃已过了三年。这些日子里,你我各奔东西,足迹遍布天涯。缘来相逢一笑,依然温暖如春。你是无波的古井水,你是有节的秋天竹。
你还是和从前一样,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跟操守,是一个令人敬重的人。满怀惆怅地登上孤舟,准备向目的地出发。
送行的明月躲在云层的后面,散发出微弱的光芒。宴席上敬酒的姑娘,请不要紧皱你的眉头。人生本来就像是一个大客栈,我也和你们一样,大家都来来往往的过路人。
“改火”是上古时钻木取火的一种仪式,后来逐渐演变成节日,相传是“寒食节”的起源。在唐代,官府会在寒食日赐给百官“新火”。所以“改火”的周期就固定为一年了,“三改火”就是三年的意思。
苏轼在词的上阙,交待了他和钱穆父三年未见。钱勰是吴越王钱氏家族的第五代孙,与苏轼、王钦臣、蒋之奇并称“元祐四友”。他早年曾在户部供职,还当过一段时间外交官,代表北宋出使契丹和高丽。
钱勰的文章和诗都写得很好,有治理的才干。他在中书舍人任上时,与苏轼有过一段比较紧密的交往。后来二人均被外放为官,时常书信往来唱和,友情与日俱增,堪比元白。
钱勰被外放越州,起因是他在开封府任职的时候直言敢谏,得罪了朝中许多官员,落下了罪名,被贬官。当时,苏轼曾前去为他送行并赋诗。
三年后,他要被调到更加偏远的瀛州去。途中乘船经过杭州,于是来与老友见面。苏轼为重逢感到高兴,哪知重逢又变成新的别离,于是在送别时写下了这首词。
他在词的上半部分赞颂老友的节操,把他引为自己的“同类”。因为钱勰这一次“落难”,主要还是为人太耿直,在朝中得罪了人。
苏轼感觉这种情况和自己很相似。于是钱勰离开后不久,他又写了一首诗提到这件事。他认为自己和钱勰一个在江西,一个在江西,固守着自己的做人为官的信念,是“东西二老人”。
当时谁也没有料到,他们最后的结局也差不多。二人都因为宰相章慞被贬官。最后他去了海南,三年后死于归途。而钱穆父则被免去官职,贬到和州,还未上任就去世了。

The shortest way to do many things is to only one thing at a time.
做许多事情的捷径就是一次只做一件一件事
© 版权声明
THE END
喜欢就支持一下吧
点赞0 分享
No matter what happened in the past, you have to believe that the best is yet to come.
无论过去发生过什么,你都要相信,最好的尚未到来
评论 抢沙发
头像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
提交
头像

昵称

取消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快捷回复

    暂无评论内容